當前,“逆全球化”的論調不時出現,東莞這座“世界工廠”的逆勢突圍之路如何走?今年開始,東莞計劃從4類企業(民營制造企業、加工貿易企業、已上市或已掛“新三板”企業、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)中,各選取50家共約200家企業,通過“一企一策”,力促這些企業在“十三五”期間實現利潤和納稅等效益指標的“倍增”,并帶動面上存量企業的倍增,走上高效集約發展道路。
“動能轉換完成之時,就是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?!?東莞市委書記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呂業升表示,通過“倍增計劃”,推動低端、訂單式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,使東莞真正實現向自主技術、自主品牌和市場多元化、全球化的轉變。2月27日,香港《經濟導報》刊發《倍增計劃:“世界工廠”的動能轉換秘訣》一文,介紹東莞的“倍增計劃”。
小編今日特轉載此文,以饗讀者。
東莞,被譽為“世界工廠”,其對外依存度曾超過400%,近幾年在220%徘徊,去年為160%,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20個——可謂站在國際化浪潮上的高度外向型城市。2016年,東莞的GDP達到6827.67億元,同比增長8.1%;全市進出口總額達11416億元,比上年增長9.8%。毫無疑問,東莞是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和受益者。
然而,
當前,“逆全球化”論調不時出現,
貿易保護主義大有興風作浪之勢。
此時,
這座“世界工廠”又將如何出招應對?
今年開始,東莞計劃按民營制造企業、加工貿易企業、已上市或已掛“新三板”企業、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四個類別,各選取50家共約200家企業,通過“一企一策”,力促這些企業在“十三五”期間實現收入和資產等規模指標,以及利潤和納稅等效益指標的“倍增”,并帶動面上存量企業的倍增,走上高效集約發展道路。東莞將此方案稱為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“倍增計劃”。這也是“世界工廠”在“逆全球化”態勢中的突圍之道。
東莞要通過未來五年的努力,實現GDP達到萬億元,奮力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,率先邁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。
制約東莞發展之“六個雙重”
當前,土地、資源、環境對東莞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。土地開發已逼近上限,按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與路徑,東莞幾乎沒有再往上走的空間。
數據顯示,到2030年東莞總規建設規模是1190平方公里,而2015年東莞的土地使用面積已達到1140平方公里。在土地要素紅利消失殆盡的情況下,又遇到國內外經濟下行,大規模投資來拉動高增長的模式也難以為繼,東莞要實現GDP萬億元的目標,只有依靠創新驅動、集約發展、提高附加值之路。
去年7月至9月,東莞開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調研。之后,呂業升用“六個雙重”闡述東莞面臨的挑戰:一是高端制造回流和低端市場分流的“雙重擠壓”,二是區位優勢弱化和城市競爭加劇的“雙重困境”,三是開發強度偏高和生態負荷過重的“雙重約束”,四是“三駕馬車”減速和動能轉換膠著的“雙重風險”,五是化解社會矛盾和消除安全隱患的“雙重挑戰”,六是推進深度轉型和鍛造一流隊伍的“雙重考驗”。
作為全球知名的“中國制造”指標性城市,從2007年開始,東莞制造業對國際市場供求變化更加敏感。從那時起,東莞已經走上轉型升級之路。以臺資企業為例,過去5年東莞臺資企業因外遷或關閉所影響的投資額度是9.8億美元,而同期轉入東莞的臺企投資,額度為38.3億美元,入遠多于出。
“這一進一出,客觀上是一輪產業升級,我們抓住了機會!”呂業升介紹,東莞傳統產業十年更迭,騰出了大量的土地、廠房、資本和高素質工人,這反倒促成深圳、廣州眾多高品質企業的落地,讓東莞逐步開始擺脫對低地價低工資的要素依賴,獲得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。數據顯示,與2011年比,2016年東莞的先進制造業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8.5%和38%,提高6.6和9.3個百分點。
“這個增長,主要集聚在電子信息產業鏈上,現代產業的體系性特點仍有不足。”呂業升說,增速快的是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、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,但這些產業的企業數量和產值規模占比不大,東莞仍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行業骨干企業作支撐,仍未逾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“‘中等收入陷阱’不僅僅是指數字,經濟不轉型、結構不優化,跨過去也會掉下來。”呂業升表示,去年東莞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.2萬美元,接近高收入國家或地區水平,但并不意味著已經邁過“陷阱”。
對東莞而言,如何用新動能的增長部分,彌補舊動能萎縮下形成的缺口,壓力和挑戰依然很大。2016年李克強總理視察廣東,對“東莞制造”提出了“讓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,舊動能不斷煥發生機”的殷切期盼,“這是中央領導給東莞布置下來的一道考題”。
創新驅動東莞企業更加融入全球
“答好‘東莞制造’新舊動能轉換這道考題,龍頭帶動非常重要。”呂業升表示,東莞近十年產業轉型升級,擁有了華為、步步高等多家科技龍頭企業,并成為經濟轉型的憑借點。
東莞的手機產業,在全球已成輻射態勢。據了解,東莞生產的華為、OPPO、vivo手機出貨量均進入全球前六,穩居全國前三,2016年東莞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.55億臺,占全球1/5,整個主營收入近3000億元,增長40%以上,帶動整個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%左右。
與此同時,越來越多的東莞企業,開始更加融入全球化。
在2017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,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《東方時空》欄目1月16日晚播出《中國制造正在悄然升級》的新聞。東莞得利鐘表有限公司成為報道中“中國制造”升級逆襲的典型代表。該公司實現了瑞士廠商難以實現的工藝設計和高質量生產,連瑞士當地工廠也成了莞企的裝配合作商。
目前,位于東莞市鳳崗鎮的東莞得利鐘表有員工700多名,年出口高端成表360萬只,僅瑞士名牌高端表殼就有60萬只。該企業配套供應鏈管理園區,2012年還新增了廣東省河源市和平分部廠區。
生產馬可波羅瓷磚的莞企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也有不俗表現。去年5月5日,唯美集團對外宣布,將投資1.72億美元在美國田納西州建廠。項目建設周期預計4年,規劃結合國內及歐美先進生產設備,建立4條陶瓷制造業高端全自動化生產線。美國田納西州州長比爾·哈斯拉姆為此專程從美國來到東莞,答謝唯美集團的巨資投入。
這是中國首個赴歐美投資的陶瓷企業,也是東莞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中首個赴美投資建廠的企業。該公司正由局限產品“走出去”或者制造端的“局部走出去”,到實現邁出大步——到競爭最激烈的市場投資。其在美國的生產基地將發展為在美國注冊自有品牌、運作高端研發的一家純粹的美國公司。
不論是項目的引入還是東莞企業的走出去,都離不開東莞這片土地對企業的孕育和扶持。東莞也在努力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企業發展壯大。
東莞在打造松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同時,統籌大學創新城、專業鎮協同創新中心建設,結合東莞理工學院理工科的高水平升級,全面提升區域創新能力,與高新技術企業“育苗造林”政策互為促進,將創新主體培育工程落到實處,承接大型公司的國際產業輻射,大小并進、生態互補,將東莞創新產業打造成一個科技原生態森林。這是東莞科技基礎的夯實。
2012年5月,東莞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,全國首創新業態企業集群注冊、“住所信息申報+負面清單”登記管理等模式。到2016年3月,東莞推行“全程電子化工商登記管理系統”,設立網上審批中心,開啟了智慧工商新模式。在此基礎上,東莞實施企業登記注冊“一網通”改革, 實行“五證合一”。截至2017年1月8日,全市累計成立集群注冊托管公司534戶,登記集群企業12477戶,共有23.93萬戶企業、2.45萬戶個體工商戶(占全市72.77%)換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。數據顯示,2013年,東莞每天誕生66位老板,2016年則每天誕生135位老板。這是東莞營商環境的改善。
東莞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,奮力推進截污管網建設,確保2018年底前新建成1800公里截污管網,2020年底前再新增建設1000公里,并按照“一河一策”思路和“收尾一條、在建一條和規劃一條”的節奏,全面開展內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態修復。這是東莞生態環境的升級。
呂業升表示,創新驅動并非僅屬產業概念,更本質的考量是構建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,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,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東莞的技術和人文素質,跨過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借“倍增計劃”完成動能轉換
呂業升表示,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2016年12月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加快推動廣東率先全面轉型,加快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,東莞作為珠三角經濟大市,深感責任重大。
“東莞必須有一套內部制度創新?!眳螛I升說,這套創新,就是把體制和投資者能力動員起來,形成一個內生增長戰略。
呂業升介紹,東莞市非公經濟總量約占全市GDP比重的85%,非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、進出口總額都占全市的九成以上,“是東莞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力量”。
如果把大企業喻為“皓月”,中小企業喻為“滿天繁星”,那么全球化企業落地生長所需的群落要素、生長土壤,從產品集散,到設計者、供應商和銷售商的集聚,東莞“繁星”為“皓月”提供的配套鏈條和供需市場聯動,成了大企業全球化生長的重要支撐。
另一方面,大企業的全球性運作,也讓東莞中小型配套企業獲得寶貴的國際化經驗、技術和供需網,再將這些國際商業元素進行本土化推廣,可促成東莞整個商業環境的競爭力往全球標準靠攏。
也就是說,東莞經濟的前途,是實現“滿天繁星”向“星月齊輝”的轉變?,F在的問題是,培育“星月齊輝”,抓手何在?
呂業升表示,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逼近極限,再往前發展,必須走集約發展的路子,使土地產出效益最大化;同時,東莞“滿天繁星”中,擁有一大批行業內的“單打冠軍”企業,對這些存量“單打冠軍”的培育,唯有實施精準服務、精準扶持之策。
“具體說來,就是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,精準推進?!眳螛I升稱,東莞市委市政府推出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“倍增計劃”,著力加大“繁星”與“皓月”的產業互動,最終實現東莞制造“十三五”規模和效益之雙重倍增。
呂業升介紹,“倍增計劃”整個思路,是從供給側入手,按照民營制造企業、外商投資企業、已上市或已掛“新三板”企業、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四個類別,各自選取50家共約200家企業,逐一制訂行動方案,從五個方面提供扶持:
● 一是創新政策要素供給,包括倍增財政政策支持、建立需求導向型扶持機制、實施服務包獎勵,以及建立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等。
● 二是創新產業要素供給,包括實施重大科技項目、提高研發投入力度、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條、強化“互聯網+”要素支持等。
● 三是創新土地要素供給,包括鼓勵企業“原地倍增”、建立集約發展用地指標分配機制、創新土地供應、支持總部經濟用地、解決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等。
●四是創新資本要素供給,包括支持企業兼并重組、成立產業并購基金、鼓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、降低融資成本等。
●五是創新人才要素供給,包括引進優質人才、留住骨干人才、保障教育資源等。試點成熟后,再挖掘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,形成適用全市的扶持政策。
呂業升介紹,2016年東莞生產總值超過6827.67億元,今后5年,要在經濟轉型、結構優化基礎上實現萬億元目標,“這不是盲目追求經濟規模,是東莞作為廣東省經濟大市和‘世界工廠’的責任擔當,也是‘倍增計劃’的努力目標”。
呂業升表示,“倍增計劃”作為東莞產業轉型的催化劑,將極大地調動企業集約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促使東莞走上一條與靠資源要素驅動全然不同的集約發展新路,展開說來,就是實現“十三五”期間三個倍增:
一是試點企業規模與效益的倍增;二是由“倍增計劃”引領、各鎮街(園區)經濟規模與效益的倍增;三是實現全市整體規上工業企業規模與效益的倍增。
“動能轉換完成之時,就是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?!?呂業升表示,通過“倍增計劃”,推動低端、訂單式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,使得東莞傳統的加工貿易由兩頭在外,真正實現向自主技術、自主品牌和市場多元化、全球化的轉變。(香港《經濟導報》記者 羅文勝)
出處為“東莞日報”